151amjs澳金沙门前身源于南京化工学院1958年成立的化工机械系,1977年开始招生化工自动化及仪表专业,1994年成立自动化与计算机系,后经两校合并组建自动化学院,2008年12月更名为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,2015年4月更名为151amjs澳金沙门。学院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检测与运动控制专委会、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气工程教育专业委员会、江苏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技术服务中心挂靠单位。
学院以标杆创建为指引,全面加强党建工作。院党委入选第三批“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”培育创建单位,获“江苏省高校党建工作创新奖”,学风建设项目获中国科协“学风涵养工作室”项目立项。所辖半数以上党支部获得省、校级党组织表彰,教师二支部入选首批“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”培育创建单位。
学院以学科建设为龙头,深入推进学科人才一体化建设。拥有“动力工程自动化”二级学科博士点、“智能制造技术与工程”交叉学科博士点,“系统工程与仿真”前沿特色学科、“控制科学与工程”(江苏省“十四五”重点学科)、“电气工程”一级学科硕士点及“电子信息”(控制工程)和“能源动力”(电气工程)专业学位点。现有教职工119人,其中,专任教师98人,高级职称占比62.2%,海外经历人员占比50%,拥有国家级教学名师等各类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及团队41人,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4个。
学院以专业建设为抓手,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。拥有“自动化”、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”、“测控技术与仪器”、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”、“智能制造工程”、“机器人工程”等6个本科专业。其中,“自动化”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”“测控技术与仪器”“建筑电气与智能化”非新办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, 并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;“自动化”专业为江苏省首批特色专业、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,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”专业为教育部首批“卓越工程师计划”试点专业、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、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建设点。学院获批“教育部-瑞士GF智能制造创新实践基地培育建设单位”,“第三批江苏省重点产业学院”。近年来,学院教师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、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、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10余项;1门课程入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、3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课程,4门课程获批江苏省一流课程等。
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根本,培养具备伟大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。学院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,学生在国家级、省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,获“互联网+”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、铜奖各1项,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特等奖、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、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总决赛一等奖、RoboMaster机甲大师赛全国一等奖,每年在中国大学生“挑战杯”创业计划竞赛、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、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等各类赛事达百余项。近年来,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全校前三,学院获批中科协学风涵养工作室项目,培养了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钱锋教授、浙江大学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苏宏业教授、科创板上市公司柏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晔、上海德衡数据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斌等为代表的各类校友10000余人。
学院以成果培育为重点,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和影响力。建有“工业互联网+危化品安全生产”国家应急管理部重点实验室(共建)、“江苏省工业装备数字制造及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”(共建)、江苏省高压放电等离子体应用工程研究中心、江苏省绿色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、江苏省自动化实验示范教学中心,与美国ROCKWELL、德国SIEMENS等多家世界知名企业共建专业实验室。拥有“等离子体科学与技术”、“自动化”、“控制工程中心”、“智能系统与机器人研究所”等8所校级科研机构。学院积极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重大需求,重点在控制理论及应用、过程控制、高电压等离子体技术、电力电子变换技术、智能机器人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。近年来,学院获江苏省科技成果二等奖等各类科技奖励10多项;获国家和省部级项目70余项,其中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余项,包括重点项目2项,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6项,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32项,出版专著4部,有110余篇论文被SCI检索,年均科研经费到款逾3000万元。
学院以科产学研为特色,不断拓展国内外合作。先后与法国勃艮第大学、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、西班牙萨拉戈萨大学、英国斯旺西大学等知名高校开展研究生、本科生合作培养项目,与意大利国家计量研究院等国际知名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;同时,面向中科院医工所、中科院长光所(滁州)、国电南瑞、浙江中控、上海德衡等国内大院名企,在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产教融合合作。
“十四五”期间,学院将坚持党建引领,重点瞄准人才培养质量提升、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提升、学科实力整体提升、产学研合作项目层次提升等四大领域,科学实施“一流专业高质量提升计划”、“人才汇智计划”、“卓越发展计划”、“合作聚力计划”等四项计划,着力建设国内电气工程与控制科学领域知名的高水平、创业型、新前沿学院。
2024年3月